手机在线

“双院联动践初心,械材赋能拓职路”实践团走进榆能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研学心得(二)

来源:中国前沿新闻网 责任编辑:王成

  实践团陶同学

  7月21日,跟随西安科技大学“双院联动践初心,械材赋能拓职路”实践团走进榆能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,这场沉浸式研学像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能源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大门,带来了诸多思考与启发。

  在集控室的参观中,巨大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的锅炉燃烧参数、汽轮机转速等数据,仿佛是电厂的“生命体征”,而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台的精准调控,就像在“指挥”着整个电厂的运转。技术人员说这里是电厂的“神经中枢”,智能化系统让远程监控和集中调度成为现实。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,课本上那些关于自动化控制的理论,在实际生产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应用,也让我对“智能化”有了更具体的认知。

  电控一班组和二班组的工作现场,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另一种结合。变频调速系统和PLC控制系统的调试维护,技术人员展示的电机平稳启动与设备精准反馈,都离不开机械与材料专业知识的支撑。技术人员强调的两个专业的密切联系,更让我明白,未来的工作中,跨专业的知识融合能力至关重要,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单一领域。

  实践团周同学

  上午的座谈交流,像是一场“行业答疑会”。企业代表分享的智能化改造、绿色发电成果,让我看到了能源行业的发展新方向;而他们对机械、材料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,则像一盏明灯,让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——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,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,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。

  下午参观的文化中心和展厅,让我对企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书法画廊展现的文化底蕴,创新中心的前沿技术成果,文体中心体现的人文关怀,以及展厅里企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,都让我感受到这是一家有温度、有活力、有前景的企业。这也让我明白,一个企业的发展,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,还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员工的关怀。

  此次研学之行,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,让我对能源行业有了更直观、深入的了解。未来,我会带着这次的收获与感悟,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,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希望能在能源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实践团张同学

  走进榆能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的那天,阳光把厂区的设备照得发亮,也照亮了我们这些机械与材料专业学子对能源行业的好奇。这次“沉浸式”研学,让课本里的“智能化”“产学研结合”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场。

  站在集控室里时,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“神经中枢”的力量——巨大的电子屏上,锅炉燃烧参数、汽轮机转速这些曾在课本上反复出现的名词,变成了跳动的数字和曲线。工作人员轻敲键盘,就能远程调控整个电厂的运行,技术人员说这是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全流程监控。原来这就是理论课上“工业自动化”的真实模样,那些关于传感器、控制系统的知识,在这里有了具体的落脚点。

  在电控班组的工作现场,变频调速系统调试时的精准反馈、PLC控制系统运行时的稳定状态,让我对“机械与材料专业联动”有了新理解。技术人员指着设备说:“电机的平稳启动,既需要机械结构的精密设计,也离不开耐磨材料的支撑。”这让我想起专业课上关于材料强度与机械性能的关联知识,原来课本里的公式和原理,早已融入实际生产的每个细节。

  下午参观文化中心时,书法画廊的笔墨香与创新中心的前沿技术形成了奇妙的呼应。一边是企业沉淀的文化底蕴,一边是面向未来的技术探索;文体中心里的运动设施,又让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。这些细节让我明白,一家优秀的能源企业,不仅需要硬核的技术实力,也需要柔软的文化支撑。

  座谈会上,企业代表提到的“智能化改造需要既懂机械设计又通材料特性的复合型人才”,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方向。他们分享的绿色发电成果,更让我意识到,能源行业的发展早已跳出“高消耗”的旧标签,智能化、低碳化才是当下的关键词。

中国前沿新闻网 版权所有 (c) All Rights Reserved.

未经中国前沿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